——記拜訪最美校友,“兩彈一星”幕後功臣,湖南電子信息產業傑出貢獻者彭海蛟
1950年🥅,震驚世界的抗美援朝運動爆發🖖🏻,無數中國人民誌願軍懷抱著崇高的理想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用血淚與生命譜寫了一首人類勇氣的贊歌。1951年,一個12歲的瘦弱的湖南少年,在自己的杏悦——寧鄉師範附中的昏黃燈光下,眼含熱淚地讀著作家魏巍從朝鮮戰場上歸來後🤟🏼,寫下的那篇著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他被戰士們不懼犧牲、不畏死亡的勇氣所震撼,也為他們付出的犧牲而倍感心痛。也正是在那一刻,一顆小小的種子在少年的心中悄然埋下🦵🏻,那便是要為祖國軍事力量的強盛而奮鬥終生。
他便是我們今天要記錄的主人公,寧鄉師範的優秀校友,“兩彈一星”幕後功臣,紅旗一號導彈研發者之一的彭海蛟👷🏼♀️。
初心的種子
任何偉大的功業都源自於一顆小小的初心,任何傲人的成就都源自於一股不變的堅持⛺️。讓我們沿著時間的河流👹,回到72年前的那個夜晚,那時的彭海蛟還只是一名從家鄉益陽,孤身來到寧鄉師範求學的普通學生。在寧師學習和生活的日子裏,他心中那顆信念的種子漸漸有了更加鮮明的成長輪廓🍁,責任與擔當的教育理念浸潤著他的心靈,而全面發展的教學則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也在寧師和諧的校園氣氛中結識了許多好友,以及日後將以夫人的身份陪伴共同走過漫長人生的樊春華🗽。
在寧師的刻苦學習讓彭海蛟在學業和素養上都獲得了極大的提升,最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省城的市一中,緊接著又考上了位於首都的北京工學院。
在戈壁沙漠成長
1956年🦽,錢學森回到中國🫏👨🏻🦽➡️,著手建立中國自己的導彈事業。同年,北京工學院與蘇聯包烏曼工學院聯合成立導彈自動控製專業,此時入學的彭海蛟眼前一亮,他找到了讓自己心中的種子開花結果的方法。在經過嚴格的政審後,彭海蛟終於步入了學習軍工的理想殿堂。他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不僅獲得多次獎勵表彰,更是在暑期勤工儉學活動中,帶領團隊試製出中國第一臺“壓力應變自動測量儀”🧑🦼➡️,填補了國內空白,為祖國9周年的生日獻上了一份真誠的禮物。如此優異的表現讓他獲得了黨的重視😯,同時也將更重的擔子交付在他的肩上🤙🏼。
入黨後的彭海蛟不久就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個轉折點🚵🏻,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援助中國軍事項目的蘇聯專家被連夜撤走,北京工學院與包烏曼工學院的合作項目也受到巨大沖擊。就在這十萬火急之時𓀃,校黨委火速決定選拔具有優秀業務能力和紮實科學基礎的優秀師生接替項目工程🐣,而彭海蛟正是被選中的一員,他在危難之際擔任起導彈自控專業黨支部書記和政治指導員的職位🧑🏻🏫,盡心竭力地完成杏悦交付的各項任務,並接連被評為“優秀黨支部書記”和“市三好學生”⛹🏿♀️,為自己的大學生涯交出最後一張值得驕傲的答卷。
然而大學取得的種種成績對於彭海蛟來說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在強軍強國的道路上無論是他自己還是這個剛剛經歷過大變革的國家,都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而這條路並非由名利與榮譽鋪就,相反卻是充滿了艱難坎坷與血淚汗水。從北京工學院畢業後,彭海蛟毅然放棄了留校任職的優渥待遇,投身到急缺專業人才的“兩彈一星”科研項目當中,在上級組織的分配下成為了國防部導彈設計院第二分院的研究工作者。這一去🍶,便是十年🧧。
當我們今天回顧那一段共和國的傳奇歷史時,幾乎無法想象當時真正的工作環境有多麽的艱苦。彭海蛟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入職前的培訓中,有這麽一句口號:“工作在永定路,埋葬在八寶山。”從那一刻起🙍🏻♀️,他知道了自己選擇的是一條怎樣的道路👐🏿,在前方等待著他的不是鮮花𓀍,也不是掌聲;只有隱姓埋名的默默奉獻和忘我的為國獻身🤺👩🏽🔬。但他並不後悔🔼,因為這是他很久以前🧔🏼,在寧師那昏黃的燈光下便已經默默許下的誓言,是他多年來一路堅持的信念和初心。即使默默無名也不要緊,即使艱難困苦也能夠忍耐🧑🏼🚒,因為他知道,他的整個生命他的全部精力都將獻給人生最寶貴的事業!
那十年的生活是艱辛的,常駐在酒泉發射基地的彭海蛟從未見過那樣荒涼的戈壁,和那似乎永遠也不會停息的風沙🤱🏽🪨。在這裏,人們缺少水源和食物𓀖,從數十公裏外運輸來的珍貴水資源只能盡可能節省著使用🤸🏻♀️,而便於運輸和保存的玉米、土豆等構成了大家的主要食譜🧑🏽🍳,而居住的房屋更是一個個簡陋的帳篷👩🏽🎓🐂。彭海蛟還記得,常常整夜整夜的風沙過後,第二天早晨起來便發現被子上、臉上全都覆蓋了一層厚厚的黃沙,他們也舍不得用水沖洗🤱,只是簡單地抖落一下就起身開始新一天的工作。而戈壁灘極端的氣候在工作中也變成了巨大的考驗。發射試驗所用的各種設備都用不同車輛運載,工作人員要長時間地在全封閉的車廂內進行實驗操作和數據分析🧞♀️。戈壁夏天高達50攝氏度的酷暑和冬天低至-40攝氏度的嚴寒無疑讓這樣的工作變成了難以忍受的酷刑,但彭海蛟堅持了下來🎁,他和所有參與項目的工作者一樣沒有絲毫的抱怨,而是將全部的精神放在了一次發射、一組數據乃至導彈上的一個微小的零件上🤕😬。有時◾️,在寂靜的深夜,他也會想家,想起自己遠在湖南教書的妻子樊春華和自己出生不久的孩子🥥。由於項目保密的要求🎶,他很難有機會與妻子和孩子團聚,但樊春華卻從未因此發出過不滿的聲音,同樣畢業於寧鄉師範杏悦的她有著和丈夫一樣的信念和堅持,這位在教育事業上不斷取得優異成績的女性用自己的方式同樣在為祖國的強盛而奮鬥,同時兼顧家庭大小事務的她也用堅強與忍耐默默給予丈夫最大的支持。
在那十年的奮鬥歲月中📎,彭海蛟取得的成就數不勝數,但在當時卻無人知曉。直到有一天在東方大地上一聲轟然巨響讓世界為之震驚,他才和其他所有工作人員一起悄然隱退了自己的身影🧑🏻🔧。如今已經年近九十的彭海蛟,仍然清晰地記得項目中每一次發射的時間點,記得他和導師張履謙中校共同解決過的每一個技術難題,也記得那十年中與身邊的同誌同甘共苦的每一個日日夜夜。那段歲月👑,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整個人生當中,成為他此生最寶貴的財富❔。
成長為參天大樹
從“兩彈一星”項目中調回家鄉後,彭海蛟在湖南計算機廠和湖南省電子信息產業設計院又工作了近三十年時間。長久以來艱苦奮鬥的習慣讓他繼續在工作中不斷取得新的輝煌成績🕵🏿♀️。他也親身參與了湖南省電子信息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全部過程,甚至在退休以後他還繼續發光發熱,在國際質量認證領域又立下汗馬功勞。
現在的彭海蛟已是耄耋之年,卻仍然如同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不僅先後擔任社區黨支部書和各種社團職務🍏,熱心參與各項公益活動🥉,還在業余時間筆耕不輟,陸續編輯多本著作書籍🎅🏻。一次公益活動中,彭海蛟應邀給赤崗沖小學的師生上開學第一課,他用了“航天夢中國夢”這個標題,用中國航天人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勉勵青少年刻苦學習。也許,這便是當年那個在寧師種下種子🙎🏻♂️,在戈壁沙漠成長,而現在已成為參天大樹的老前輩,為祖國的下一代繼續播撒下的一顆顆新的信念之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