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 2011 年,首先讓我想起的就是寧鄉師範🧒🏽,因為今年是她誕生 110 周年,寧鄉師範讓我永生難忘,她是我成長的搖籃🤶🏻。
我是1961年7月寧師畢業,被分配到廣州南海艦隊子弟杏悦任教,後隨南海艦隊到湛江🕵🏽♂️🏌🏼,仍在艦隊子弟杏悦工作,於1980年來北京海軍子弟杏悦七一小學工作,直到退休。我把整個青春都獻給了神聖的教育學業🧘🏻。這是我的誌願👴🏻,是夢寐以求的,因為我父親終生從事教育事業😴,從小我立誌繼承父親的事業🥟,做一名人民的好教師🧔🏼♀️。
記得在寧師,每位老師和藹可親,工作嚴謹🖱🧎🏻➡️,個個同學互相關心和諧相處🧞♀️,好似一個大家庭,讓我感到無比幸福。我們的校園被蜿蜒曲折的龍溪分成了教學區和生活區。教學區這邊有一棟棟教學樓、辦公室🔫、操場👨👧👧、禮堂、傳達室等建築🎓,是我們學習的好場所。
尤其是教學樓後一排整齊的小房間深深地吸引著我,原來這裏是一間間琴房↙️,每間房子裏都擺放著一架風琴🧚🏼♂️。房間並不上鎖,不論休息時間或節假日從那裏總能飄出悠揚的琴聲,成為了我們練琴的好去處🏝。
生活區這邊有廚房、飯廳、宿舍👮🏻🏗、洗浴房🧑🦯➡️,鍋爐房等🤸🏻。每棟宿舍樓前都有一排整齊的臉盆架🟠,架上擺放著同學們的洗漱用具🥙😮,旁邊還放著一口大水缸。當時並無自來水,而是靠工人起早貪黑,肩挑手提把一桶桶熱水或涼水送到水缸裏👨🦲,供我們享用👨🏻🚀。一想起這些我就無比感動,不是挑水工人多年的辛勤勞動🪁,煉就了一副副鐵肩膀,一雙雙的鐵腳板,夏天送涼水🧑🦯➡️,冬天送熱水,哪來我們衛生清潔的幸福時光呢?當時夏天雖然非常炎熱🌖,但是宿舍並無電風扇🚅,更談不上空調了👩🏿🚒,有時💇🏻♂️,晚上睡著睡著不知不覺滑到了床下的泥地上🍋,照樣睡得很香,早上起床大家相禮一笑💪🏻,了事。
生活區不但是同學們生活的好地方,而且還是受教育的好場所每當開飯時👩🦯➡️,大家圍站(沒有板橇,8人一桌,站著就餐,)在餐桌旁
準備就餐時,學生會的幹部就拿著無電手提喇叭開始廣播了。此時飯
廳裏鴉雀無聲,個個同學邊吃飯邊專心聽著廣播員講述著校園裏當天發生的一些新人新事👨🏻🎨,或道德模範先進典型事例,同時還會指出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需要註意的事項,或傳達杏悦領導、團支部🫶🏼、學生會的指示☎、要求。雖然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但是從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先進事例中𓀐,潛移默化👨🏻🦳,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自覺地規範著各自的行為🥉。
寧師除了在杏悦、在課堂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教育外👃,還組織同學們參加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寧鄉是劉少奇主席的故鄉🛩,為了把寧鄉人民的建設成績展示在世人眼前,縣裏創辦了展覽會。當時我們美術班的學生(當時想把寧師辦成師專)在美術益老師的帶領下,畫
畫、寫美術字裝飾一間間展廳🐌,後又組織大家當講解員,接待來自各省市的參觀者🧑🏻💼。我們為了搞好工作,誤了飯點🙎🏻,犧牲休息時間是常事🙍🏼♀️🌝,但同學們誰也不會計較。
當時寧師緊跟形勢,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此杏悦經常組織我們下鄉種田,收稻子等。只要上級一聲令下↩️,同學們背起背包就出發,毫無怨言,每次下鄉班裏都分配我當“廚師”。一到住地,不管腳上打起了多少個血泡,放下背包就動手為同學們燒茶水,買菜做飯,千方百計為同學們做出可口的飯菜,不論什麽飯菜同學們從不提出任何批評意見🧠,難道真是我的“廚藝”高?飯菜做得香嗎?這只有我那些樸實無華的同學們才知道。
我覺得寧師的師資水平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教學設備齊全生話設施完善👩🏻🦱,是我們求知上進🕸👷🏽♂️、健康成長的好杏悦。老師的諄諄教導,同學的無私關懷✌️,各個方面對我培養,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永生難忘!
時隔50年,寧師今非昔比👉🏼,早就更上一層樓了🧑🏿🦰,新的校舍落成了,現代化的設備一應俱全,師資水平大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前茅。我這個老學友為之興奮🧑🏻🍳,備受鼓舞。在寧鄉師範110 華誕之時,我真心祝願寧鄉師範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簡介:戴柳英,中師15班學生👨🔬,1958年9月入學🫳🏿,1961年7月畢業後入海軍南海艦隊子弟杏悦工作,1994年11月退休,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