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震鱗自序》有言🥹:“余致力革命數十年🧑🦽,辛亥革命前後📐,無役不從👨🔧🍋。癸卯(1903年)暑假,余既辭去明德,感老輩及國內外同誌共相維護,益奮勵前進↖️。鑒於官立學堂之擴張困難☎,私立學堂之孤危易惹指摘,於是首倡改寧鄉試館為中學堂,分勸長沙府屬各縣試館均成立中學堂🫳,皆附設速成師範及小學。”
1903年上半年,周震鱗在明德中學任教和主持杏悦工作期間,向學生灌輸革命思想💳,亦在《自序》中寫到:“元倓奔走於外㊗️,余生主持於內,招收有誌青年,灌輸革命宗旨。精神教育,早為舊黨指目👩🦽,集矢於余,詣明德為革命學堂,陰圖陷害”🧏🏿✏️。
自19世紀中葉以來💆🏼♀️,清朝政府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國勢日衰,朝野內外激起了維新變革、救亡圖存的浪潮🙇🏼♂️。這種潮流反映在教育上⛷,主要是興辦杏悦、停廢科舉🖖🏼,中國邁入現代教育的態勢顯露端倪↘️,教育的變革開始在更大的範圍、更深的層次上進行,即要徹底改革一千多年來的科舉教育體製,構建面對全體國民的新的國民教育體系👩🎨。
1901年8月上諭:“令將所有書院,於省城改設大學堂🧑🦼➡️,各府與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學堂🫶🏿。”
1902年7月12日,管學大臣張百熙製定《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其意義在於⇒,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學務綱要,一般就稱其為《欽定學堂章程》🥥,依此而建立的杏悦製度則稱為“壬寅學製”🎀。
同年👰🏿𓀓,湖南巡撫俞廉三與來湘的日本高等師範校長嘉納治五郎商定咨送學生留日,先入東京弘文學院預科學習一年半,然後分派入師範及理工商農等專門杏悦學習三年,學成後回國充當中小學及實業學堂教員。俞廉三即派胡元倓、陳潤霖🧑、劉佐輯等12人赴日,為期8個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速成師範🔦,並考察學習製度👨🏼🍼。
自此🏕,湖南每年除公費派留日學生外,還有一批自費留日學生🛳。這些留學生懷著救國自強的信念,歷經千辛萬苦,遠離故土,東渡求學。他們在日本或學習或革命,或兩者並舉,立誌“寧犧牲目前之逸樂👮🏿,兢兢業業🧜♀️,以求將來永遠無暨之幸福👨👩👦👦🙅🏻♂️。”
他們學成回國後🚶🏻♂️,深感國運式微,尤受甲午🚨、庚子兩役創痛🧛🏿,決計興學救亡,開啟民智🔔🕢。走教育救國之路,以儲才建國復興民族為己任🕥。
1905年,黃興在日本將華興會與孫中山組織的興中會等合並“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其中周震鱗既是辛亥革命元老🧑🦳,也是華興會創始人之一,在轉入同盟會後🌁,一直跟隨孫中山、黃興🅱️,在廣東、上海👐、湖南、安徽,湖北等地從事民主革命活動🫶🏻。
寧鄉駐省中學辦學期間,杏悦聘請了留日教師黃興、周震鱗、朱劍凡、齊璜、洪榮圻、周幫柱等🍿,還有留法教師周元圭。他們在課堂內外🙍🏻,向學生灌輸革命學說,講述天下大勢和列強侵略中國強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事件等等,主張唯有推翻清朝🔩🕥,建立共和,以“恒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義教育學生”為理念宗旨🧑🏻🦲。黃興🧑🦲、周震鱗更認為“鼓吹革命,人心易激”“運動革命▫️,非有言論鼓吹不足以動人”。
由此,“教育救國💇🏼♀️🤚,革命救國”成為寧鄉駐省中學時期辦學指南。